
“較初我對中國設備是猶豫的。”格奧爾基用帶著地方口音的英語說,手里端著剛擠的鮮奶,“我們這里的牧場習慣用西歐品牌,大家覺得‘中國制造’可能不夠耐用。”
改變他想法的是一場行業(yè)展會。2023年在布達佩斯的國際乳業(yè)展上,新東機械的海外業(yè)務代表李工(他堅持讓客戶這么稱呼)向他展示了設備細節(jié):304食品級不銹鋼罐體,內膽3毫米厚度的鋼材在燈光下泛著細膩的光澤;激光焊接的蒸發(fā)器接口平整光滑,“比手工焊接的誤差小太多”;還有那個能自動清洗的CIP系統,“當時我就想,再也不用彎腰擦罐底了”。
真正讓他下定決心的是技術參數。“我們的鮮牛奶擠出時通常是35℃左右,按照歐盟標準,必須在2.5小時內降到4℃以下。”格奧爾基指著冷藏罐說,“第一次測試時,我讓工人盯著表,從35℃到4℃只用了2小時18分鐘,比標準還快!”他特意拍了視頻發(fā)給同行,屏幕里,攪拌器以每分鐘36轉的速度平穩(wěn)轉動,牛奶在罐內形成柔和的漩渦,“你看,這樣脂肪不會分層,口感更均勻”。

格奧爾基的牧場有120頭奶牛,每天產奶約3噸,剛好裝滿這個冷藏罐。對他來說,設備的“性價比”藏在細節(jié)里。
“你知道嗎?它的保溫層太神奇了。”他打開罐側的檢修門,指著厚實的發(fā)泡層,“去年冬天停電12小時,罐里的溫度只升了1.8℃,完全沒超過2℃的安全線。”這意味著即使遇到突發(fā)情況,鮮奶也不會變質——在羅馬尼亞,每升變質牛奶的損失相當于當地3杯咖啡的價格。
制冷機組的節(jié)能性更讓他驚喜。“以前用的老設備,每月電費要1200列伊(約合240歐元),現在這個中國罐,電費降到了850列伊。”他掏出手機翻出賬單,“一年省的錢,夠買兩頭剛出生的荷斯坦奶牛了。”
他特別提到那個全自動控制系統。“晚上擠完奶,設定好溫度就能去睡覺。”格奧爾基笑著說,“如果電壓不穩(wěn)或者壓力異常,它會自己停機報警,手機還能收到提醒。有一次壓縮機過載,我在城里的女兒都比我先知道——這比雇個夜班看守員靠譜多了。”

讓格奧爾基感動的不只是設備本身。去年冬天,冷凝器風扇出了點小故障,他凌晨4點給李工發(fā)了郵件,沒想到1小時后就收到了回復。“李工通過視頻一步步教我拆蓋板、檢查線路,還把零件圖紙標上了羅馬尼亞語。”他指著罐頂的扶梯,“你看這個內扶梯,他們特意改成了掛扣式,我們清洗時拆下來很方便,說是根據歐洲牧場的操作習慣改的。”
如今,“陽光牧場”的鮮奶因為穩(wěn)定的品質,被布加勒斯特較大的乳制品企業(yè)“達契亞乳業(yè)”列為優(yōu)先采購對象。“他們的質檢員說,我們的牛奶細菌數比以前低了30%。”格奧爾基驕傲地說,“這得歸功于這個冷藏罐——它就像個不知疲倦的守護者,24小時盯著溫度呢。”
采訪結束時,格奧爾基邀請我們看他新做的記錄冊,里面貼滿了冷藏罐的照片:從卸貨時的吊裝,到第一次注滿牛奶,再到冬日里結著薄霜的罐體。“下個月,我要介紹表弟的牧場也買一臺。”他在較后一頁寫下一行字,“中國的牛奶制冷罐,值得信任。”
遠處的擠奶廳傳來牛鈴聲,銀色的冷藏罐在陽光下閃著光,仿佛在訴說著一段跨越黑海的合作佳話。